尊敬的马云先生、史玉柱先生:
您好,你们作为老一代的创业大拿,纷纷高调退休,开始进入投资和慈善的领域。看着你们华丽转身的背影,我不禁羡慕妒忌恨。你们这些人能功成身退,那我们这些IT老民工怎么办?
每次听到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心里就会非常不平静。刚进入IT圈,“我有过梦想”,但是“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了。
是啊,现在的IT民工,主力是80后,年纪再大一点的,基本都是75后。现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30多岁的老民工,有一部分人已经成功转型为管理层。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要在基础岗位打拼。随着一年一年的老去,我们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熬夜写程序,通宵赶新闻,日夜改设计了。但是,我们没有马云的亿万身家,也没有老史的银行股份。我们有的,只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银行贷款,只是不断增加的油费和伙食费,只是不断衰老的父母和不断成长的孩子。工资的涨幅,很难赶上支出的涨幅。现在,“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IT民工,在家乡人心中,是一个光彩的行业,也是一个高薪行业。其实,褪去高科技的外衣,我们依然是一群居无定所的民工。在这个行业里,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可以风风光光的旅游,退休,做公知。没赚到大钱的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不像公务员,退休之后,可以无忧无虑,他们有国家负担;我们不像国企职工,退休之后,可以潇洒依旧,他们有企业养着;我们不像大小老板,老了之后,可以挥金如土,他们有身家保障。我们只有日渐增加的白发,日益臃肿的身躯,日渐佝偻的脊梁。
是,我们没有你们的创业精神,没有你们手下的CXO们的独到眼光,没有你们手下总监们的拿手绝活。但是,我们不可谓不努力,IT业的超速发展,我们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近几年的猝死事件,每每想起都非常揪心。
也许,我们现在还能过上白领的生活。但是,10年,20年之后呢?我们能依然适应IT业的高强度工作吗?
也许,靠微薄的薪水,攒一点资本,在适当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回去做一点小生意,这可能是很多IT老民工的结局。
希望你们退休了,能不忘记自己的出身,依然能为提高IT人生活水平而不断努力。只有IT人都能过好了,IT人都能风光退休了,这才说明IT圈的发展,IT行业的成熟。
互联网起于草根,发迹于草根。所以,上至CEO,下至程序员,大都是屌丝的形象,手里捧着一个脏兮兮的破饭碗。拍电影的就不同了,天天出入于名流云集的高级会所,周旋于各种大咖之中,周围帅哥美女萦绕,引领时尚风潮,不可谓不“高富帅”了,而华谊兄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发行了最近圈钱最厉害的4部电影中的3部:《画皮2》、《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
有一天,屌丝们突然发现,高富帅居然逆袭了,华谊兄弟居然把地圈到互联网来了。2010年,华谊兄弟以1.485亿元收购了掌趣科技22%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圈地互联网后,高富帅过得很滋润,一方面,互联网极大的丰实了高富帅的收入。2012年的财报中,从利润的角度看,投资掌趣在2012年给华谊兄弟带来了超过6000万的非经常性损益,接近总利润的1/4,成为其最赚钱的业务;另一方面,互联网投资的增值,让华谊身价大增。2010年投资的股票,现在公允价值约为9.5亿元,翻了6倍还多。
不仅是投资收益,而且互联网版权收入也很可观。《西游降魔篇》的网络版权高达千万。而此前光线传媒出品的《泰囧》曾创下9000多万的网络点击率,创造了数千万的网络票房。
越来越多传统行业的人“不甘寂寞”,纷纷进军互联网,搞零售的有沃尔玛、国美、苏宁、王府井百货,搞保险的有中国人保,搞电子的有海尔,搞旅游的中青旅,搞农业的中粮,搞电视节目的东方风行等等,能拉出来的名单很长。
同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不务正业”,纷纷进军传统行业,网易的丁磊去养猪,联想的陈绍鹏去务农,京东商城的刘强东种大米,携程自己成立旅行社,连阿里巴巴都宣布要布局农业。
“润物细无声”,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5亿多网民的思维了。所以,传统行业进军互联网,是大势所趋。而互联网人也不能偏安一隅,只有更多的参与到各个传统行业,才能利用自己擅长的互联网技术来革命传统行业,加速互联网的普及。
从企业角度来说,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资本都具有逐利的本性,他们都看到了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的虚拟经济高度融合的蓝海市场,这是一片开阔的价值洼地。也许,在探索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波涛和暗礁,甚至面临翻船的危险,但是,只要挺过去了,企业的未来一定无可限量。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著名的“挤公车效应”:一辆公交车靠站,车子下面的人紧着喊:挤挤,再往里挤挤,还能上一个。可其一旦上去,这在下面喊得最凶的人,态度却立马来个180度大转弯:挤死了,上面没有位置了,快关门。
10年前,靠着免费的招牌打下电子商务大半江山的马云,日前公开表示,技术十年前可以免费,但今天互联网创业还靠免费就是找死。
笔者看来,这就是进入庙堂的“砖家”之言,也是挤进公车核心的“权威”之谈,当不得真。
确实,与10年前相比,互联网已经发展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互联网的核心并没有变化,本质依然是“分享”。新浪的新闻,搜狐的视频,网易的邮箱,腾讯的QQ和微信,中国移动的飞信,淘宝的购物,谷歌的Android系统都是以免费为主。而且,这个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各类杂志、游戏、应用都不断加入到免费的行列。创业者能无视这个现况,去撞收费的“南墙”吗?
而从发展来看,互联网免费服务是大势所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大家获得服务的成本越来越低,免费自然是大势所趋。对于这个大的方向,微软没有怀疑,谷歌没有怀疑,腾讯没有怀疑,连马云自己都没有怀疑。不管是淘宝,还是阿里巴巴平台,都没有对大众消费者收费。而且,将来也不会有收费的打算。
对于互联网创业者,“免费模式”尤其重要。目前,互联网的技术日新月异,对于创业者来说,你想得到的,别人不一定想不到,就算你有独创的思维,在设置收费门槛之后,模仿者和跟随者很容易就把你超越,把你拍死在沙滩上。
马云批判互联网创业的“免费模式”,就是“挤公车效应”的体现。现在,靠免费起家的阿里巴巴平台,已经成为庞然大物。自然不希望更多的人挤进富裕的公车,与其分享电子商务的蛋糕。诸如京东、当当,甚至一号店的崛起,就是一批刚挤进车的人,给阿里平台不小的压力。公车下,还有更多的电商平台在努力。
对于一个即将要退休的互联网老人,我们没有必要跟他较真。因为他做管理、公益、演讲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解用户的时间越来越少。他已经脱离互联网创业的队伍,成为一名公众人物。
互联网创业的大旗,还是由更多的年轻人来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