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9-10-20

文/叶小舟
  作为国内SNS网站的翘楚,开心网的注册用户已超4000万。在Alexa全球网站排名中,开心网位也爬到了中国区的第10位。开心网在用户方面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其推出的小游戏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同事在相互问候的时候,都开始说“今天你偷菜了吗?”
  但是,一直困扰开心网的盈利模式,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开心网打起了网友的主意,并在上周五起推出了收费项目,试图从网友身上赚钱。

  这种试图从网友身上偷“菜”的行为,只是短期试水的话,还可以理解。如果准备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生计,无疑是一种非常不智的短视行为。
  首先,网络的免费化将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在网络发展到现在,对网友免费已经成为大势所趋,Google开发的各项工具免费,盛大的游戏也免费,甚至微软的Office也推出了网络免费版。作为开心网的参照物,在国外大红大紫的Facebook也没有打网友的主意。在这种情况下,开心网如果要坚持长期收费模式,与主流背道而驰,肯定会受到网友惩罚的。
  其次,开心网的后院并不务实。开心网的崛起,犹如火箭,只用了1年时间就吸引了上千万的用户。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决定了开心网的后院并不务实。
  一方面,用户的激增,加大了开心网服务的压力,如何提供好的用户体验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为保持并加快用户的访问速度,开心网必须增加大量的服务器,这是很大的资金压力。同时,要不断给用户带来惊喜,才能吸引用户的不断访问。这一点从目前来说,开心网做的还不够好,有的网友就抱怨,“刚开始玩着还挺开心的,现在都只是每天去看看而已。现在也都已经有五千多万了,自己都不知道这么多“钱”用来干嘛。”
  另一方面,SNS网站的门槛并不高,很多竞争对手都在虎视眈眈,包括腾讯、校内网等。尤其是腾讯网,它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复制能力、庞大的用户群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蚕食开心网的用户。
  此外,各种网络游戏也是其竞争对手,霸占着很多网友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网络游戏推陈出新的速度,也远远快于开心网,对网友的吸引力也更大。
  在目前的形势下,开兴网实施收费战略,无异于杀鸡取卵,绝对不可以持久。别跟我说腾讯,是的,腾讯的收费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腾讯虚拟物品消费的主力大军是拥有长期性网络行为较强黏度的青少年,而SNS拥有较强黏度缺乏另一个核心——长期性。
  开心网拥有庞大的用户平台,它的赚钱机会应该是广告市场、开放平台以及C2C市场上,而不是在广大的网友身上。

2009-10-15

文/叶小舟
  
日前,有媒体报道,《财经》杂志地震解体在即,主编胡舒立即将与此前撤离的经营部门汇合,在资本方的运作一下成为一个新的财经周刊,打造她们的新媒体之路。在与一位前《财经》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他毫不掩饰对胡舒立及其团队的新媒体之路担忧。
  第一、岁月不饶人。虽然每期必能看到胡舒立的文章,但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是,随着年龄和管理职能的增加,56岁的胡舒立已经渐渐淡出一线采编的战线。我们看不到昔日犀利如剑的文章,更多的是充满总结意味的财经评论。而重大的新闻从来不是评论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调查出来的。可以说,胡舒立已经基本丧失了身先士卒,在一线采编的身体资本。

  如果说,《财经》用了10年的时间做强做大了。那么,在现在竞争日益激励的传媒市场,胡舒立的新媒体需要多长的时间东山再起呢?5年或者10年?5年或10年之后,过了花甲之年的胡舒立,还有15年前的身体和10年前雄心吗?
  然而,在目前的团队中,不管是做运营的吴传晖,还是执行主编王朔,都似乎缺乏完全替代胡舒立的能力。如果解决不好领导层的传承问题,《财经》新媒体之路,很有可能会遭遇挫折。
  第二、“肉夹馍”压力大。不管胡舒立及其团队选择挂靠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还是其他的国家单位,挂靠单位都会对其报道尺度所有限制,尤其是只能获取一定的红利的情况下。毕竟,在红利一定的情况下,谁都不希望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上交的挂靠单位太多红利过多,势必会引起资本方的不满。这个“肉夹馍”似的博弈,将对三方都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三、信誉的损失。很多客户和读者是冲着胡舒立及其团队来的,这没错。但是,在客户把广告投给了《财经》,读者把订阅发给了《财经》的时候,胡舒立及其团队忽然全部撤离,这无疑是对客户和读者一种巨大的伤害。
  同时,新的投资方很清楚,胡舒立及其团队能够集体撤离一次,肯定有能力撤离两次甚至更多,这势必会增加投资方的忧虑。
  从这点来说,我更赞同王冉老师的建议,“第一,出于职业道德,我不仅不希望看到她主动邀请团队加盟新平台,甚至希望看到她能说服一部分采编团队留守《财经》;第二,无论她是否有非竞争协议在身,我希望她能考虑主动给自己一个一年左右的非竞争期,先从一个与《财经》不直接竞争的媒体开始自己的下一段旅程……”。
  第四、理念的改变。《财经》尝试包括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有一段时间了,从营收上来看,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从杂志转向新媒体的很多理念上的冲突,在胡舒立及其团队上并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网络页面缺乏生动,更像杂志的网络版;所有博客、评论都需要编委会审核才能发布,成为信息发布速度的瓶颈;缺乏媒体营销的理念,更多的是等待客户上门;所有《财经网》的稿子都出自财经记者、编辑之手,工作压力过大等等。也许,《财经》在新媒体上会有所斩获,但是做大做强非常困难,除非从理念上有根本的调整。
  《财经》是一个伟大的媒体,而胡舒立也是一个功勋媒体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希望胡舒立能与联办握手言和,继续在《财经》的大船上继续高举“独立、独到、独家”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