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8-11-27

文/叶小舟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IT业界也感受到几丝寒意,裁员、降薪、倒闭、破产成了最近屡见报端的热门新闻。中关村近日又爆出有5%的商户倒闭的风波,多数人将责任归结于金融风暴。而在业内人看来,金融风暴只是商户倒闭的一个诱因,中关村商户倒闭是中关村黑文化早期埋下的伏笔,且中关村商户更替频率快速也是尽人皆知的。

  今年是中关村成立20周年,眼看曾经农田乡舍如今已经高楼林立迅速崛起为全国高科技文化中心,更有中国的硅谷美誉。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从一些词汇上我们可见一斑:JS、要盘么、水货、行货、翻新、坑、宰等等追溯源头也可以追溯到中关村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去中关村买电脑甚至说买一个耳机都得拽上一个熟人,免得被宰啊。其实别的行业也有欺诈现象,但怎么到IT方面就如此让人胆战心惊,原因无外乎有三:

  第一,产品质量不过关,水货当行货卖,翻新、组装好像已经成为行业内规,很多商户都在卖完东西后语重心长的对你说:“哥们,我这个真没赚你钱。”稍微知晓的消费者都会面带微笑的心里默念:“鬼才信”,就这样在中关村买数码似乎都成了和商户斗智斗勇的过程。商户们知道,水货完全可以当行货卖,赚的就是差价,给你机器翻个新,你也看不出来,而且也能撑段时间。

  第二,数码价格不透明,买数码先上IT网查报价,通常我们去购买洗发水、茶杯、服装等生活用品都不需要去先查报价,价格很透明,消费者心里自己也有个底。但是去中关村就不那么简单了,数码产品更新迅速,加上各商户相互挤兑竞争,给你一个MP3或者数码相机,普通人还真没办法估算出其价格,再加上被导购者冠以光学变焦、广角镜头、炬力芯片、XXX技术等专业技术名词让消费者脑袋更加云里雾里,以为这些就是高成本的代表,很容易被商户所沦陷,加上价格不公开,商家们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第三,环境鱼目混杂,每每进出中关村,都会感觉给人一个感觉——鱼龙混杂,你可以找到最新科技的数码体验馆,也会有灯光昏暗声音嘈杂的地下维修店、盗版小贩。抱小孩的妇女时不时会问你:要盘么,要片么?而一些西装笔挺的人也会跑来跟你搭讪:“哥们,三楼笔记本展销会,我带你去看看。”这些还不算完,就连正规的店面,去了海龙、鼎好的都知道,每个店面导购竞相拉顾客,都只差把消费者钱包给掏出来了,出中关村的人都感叹:卖的人比买的人多。

  很多人感叹,金融风暴使经济萧条,给很多行业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中关村部分商户倒闭可能会给我们一点启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要买也买风险小的实用产品,电子产品原本属于附属消耗品,并非生活必需品,更为重要的是中关村已经逐步丧失的基本诚信,又是如何让人付出真心呢?

文/叶小舟

  近日,腾讯QQ开始大规模要求用户强制卸载彩虹QQ,经由其QQ安全中心向用户提示“发现非法QQ外挂”,并要求用户卸载,如果用户不予以卸载将无法登陆QQ。51.com旗下彩虹软件针锋相对发出声明,称腾讯无权剥夺用户选择权。乍一看上去,像是两家公司为争夺自己利益,两家公司都在为用户争取权益,不过这些理由都似乎建立在早已经被侵犯了隐私的用户身上。

  曾几何时,QQ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交流习惯,类似QQ的IM软件也成为仅次于电话、手机后的又一个联络工具。QQ的确便捷了人们的交流,可一系列引申出来的插件外挂潜移默化的侵犯了用户的隐私,例如:IP显示、隐身显示。为什么要设置隐身,因为我某种原因不想让大家知道我在线上,只想和个别人聊天,又或者我太忙,没有空聊天,但是隐身显现的功能发挥了作用,就想看看那些人喜欢隐身。“你隐身,嘿,没用我知道你在线上。”既然能够看见隐身,那设置隐身功能又有什么用?

  IP显示也是如此,IP显示甚至可以精确到某县某市某个网吧,这个用在警察破案方面应该有点效果,但是我们常人用这样的功能是不是有点多余,在别人不知道情的情形下获取他人信息,这跟之前的分众传媒获取手机用户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只是大家太习惯,又或者中国网民太善良了,并不知道这个已经侵犯了个人隐私。大家将目光都跳转在腾讯和51上面,他们说到底也只是商业利益之争,因为这样的工具可以产生附加利润,腾讯之前的美其名曰的“千里眼”不就是建立在侵犯他人隐私且获利的么?

  在这个时候QQ和51都没有理由说自己是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是用户。网络发展太快,国内在互联网监管方面也似乎跟不上步伐,对于一些规章制度出台后最后大多变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一纸空文。而在个人权益方面我们自己不拿出武器保护自己,就没人能保护了。最后看看MSN的表现吧,它以邮件为账号已经杜绝了乱加现象,另外也没有显IP的功能,如果在线就在线,不在线就下线了,根本没有隐身一说。相对于国外我们网络隐私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叶小舟

  昨天看了一部片皮克斯的08年动画片《机器人瓦力》,里面有个场景记忆犹新,未来地球环境恶劣,人类都般到宇宙飞船里去了,人们从小就坐在躺椅上生活,躺椅可以飞行,有一个视频投影每时每刻都在眼前,就如同现在的QQ、MSN可以和大家随时视频聊天、工作,大家都和周围人的真人形同陌路,甚至连周围的环境都不知道什么样子,每天都沉迷在虚拟的视频投影里。躺椅上生活的人类身体肥胖,手脚退化连走路都成问题,大家都失去了基本的交际能力,完全依仗机器人才能生活。

  在电影之外,近日,一则《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出台的消息,在社会上引发诸多议论。据悉,这一标准由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组织、北京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目前已在部队医疗系统开始推行,并将被总后卫生部按有关程序报送卫生部,如获批准将在全国通用。

  为什么这次规定能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应,原因无外乎有两点,第一,将网瘾列为精神病范畴;第二,将6小时沉迷网络归为网瘾的时间点。很多民众不服了,上网6小时就能成精神病,那中国2.5亿网民绝大多数都是精神病了,仔细想想这样的声音也有他的道理。上会开心网就是精神病,玩玩网游就是精神病那也太夸张了吧。

  算过来国家对待网络成瘾出台多很多的法律,网吧占主流的时候推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未成年不得进入网吧,但这手明显更不上时代步伐,不去网吧,咱自己买台电脑牵根网线一切照旧,导致后来《网游防沉迷系统》的出台,然而这些规定办法实施起来最后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出台网瘾定义为精神病,这样一个病症的定义将网瘾划分为不单单只是行为上的,而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其实国家出台这些办法规定,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上网可以,但一定要有个度。我们还需要去和真实的人交际、去运动、花费时间陪亲人、去学习等等,不然就会出现电影中的一幕,大家以后都生活在虚拟社会中,生活是便捷了,但是一切都在退化。国家出台对于网络限制的办法,大多是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不只是一个称号,这个“恐怖”称号也可以提醒一部分未成年人或者成年自律,毕竟谁也不想扣上精神病的帽子,也为那些受网瘾困扰的家庭找到了解决途径,6小时的限制可以让网瘾扼杀在摇篮里,提醒大家不要沉迷6小时以上,又有什么错?

  当然,这个标准还存在争议,例如6小时这个划分,如果是没有太多自控能力的未成年这个时间也算合理,但对于自控能力强的成年人,这个是否要区别对待等等。

  电影《机器人瓦力》有这么一段,当瓦力关掉一个人的视频投影后,那人才从虚拟世界走出来,默然的环顾宇宙,原来天空还有这么美丽的夜景,原来自己生活的世界比虚拟更加色彩斑斓。

文/叶小舟

  捉影间,早有传微软将推出杀毒软件,而当11月18日,微软宣布Morro计划的时候又有些措手不及,因为它号称是免费的。不过,这次微软提出的免费口号似乎并没有当初周鸿祎安全卫士360提出免费杀毒的口号来得猛烈。

  问题先回归一下周鸿祎的安全卫士360,严格意义上来说安全卫士360算不得一款杀毒软件,而给大家他杀毒软件印象的是之前基于和卡巴斯基的合作,那时候卡巴斯基披了层安全卫士360的外衣,核心技术还是卡巴的,卡巴借360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360借了卡巴的技术,可谓是双赢,合作结束了,周鸿祎也想安全卫士360能够有杀毒的功能,但是杀入一个已经成熟的行当是多么困难,仅国产软件方面都有金山、瑞星、江民三座大山。

  好了,作为一个熟悉媒体新闻炒作的周鸿祎找到了免费的这个噱头,不管民众接受不接受,先抛出这个概念再说,接下来就是大家看到的瑞星和360旷日持久的口水战,谁赢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二者都出尽风头。风未平,浪未静,消费者依旧买他的杀毒软件,似乎也并未出现360免费各杀毒厂商就濒临倒闭的境地。

  要说了周鸿祎自己心里也有底,例如免费网游一样,只是打着免费的噱头,实际上赚的钱比收费时候更高。如今周鸿祎的小跟班微软登场了,而在更多人看来,微软的杀毒软件似乎更像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一个补充插件,说是免费,还真指不定微软又想出什么大陷阱挖给消费者,黑屏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毕竟咱不比微软,周鸿祎手下的兄弟们要吃饭啊,他的免费也仅仅是个噱头。微软的免费就说不准了,不过在笔者看来微软只是想对操作系统、办公软件、IE浏览器做一个补充,安全的补充,可能使用范围也不会太广泛,真有那么厉害的话首先担心的不是我们国内杀毒软件的生存,国外杀毒软件也不会坐以待毙,就目前形式来看,大家似乎更愿意交给时间去衡量。

  周鸿祎收了微软这样的小跟班,看上去是惹麻烦,实际上是多了一家软件巨头的支持,支持他的免费策略。另外,在微软眼里它最大的对手是谷歌,绝对不是那些杀毒软件厂商,这一点也是需要搞明白的。

文/叶小舟

  杨致远最终选择以博客的方式正式宣布了辞职雅虎CEO的决定,正如他在博客当中所言:“对于所有人而言,这都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对于他个人来说何尝不是。杨致远再次复出任CEO仅1年5个月,可这1年5个月却是雅虎自创办以来最黑暗的年头。

  在这1年5个月的任期李在雅虎外部,受到微软拉锯战式的困扰,雅虎股票几经波折,在放弃收购的时候,矛头直指杨致远;谷歌原本和雅虎合作的搜索事宜破裂后,使原本一片阴霾的雅虎雪上加霜;内部,离职潮、辞退潮、激进股东坎贝尔的挤压使得杨致远更加疲惫不堪。这些阴霾绝不是杨致远带来的,即便换上别人不一定会比他处理得更好。

  在离职声明中,我们看到在署名地方杨致远依然使用的是“雅虎酋长”的称呼,“雅虎酋长”这个称呼由来已久,虽然杨致远创办了雅虎,不过他并没有忙于具体经营事务,而更多的从战略、文化、品牌等方面影响公司发展。而正符合杨致远“酋长”的身份——精神领袖。在那段日子里,杨致远携雅虎一路成为全球最大门户,在谷歌尚且稚嫩的时候,雅虎已经将业务遍及海内外,那是雅虎最美好的时光,没有SNS、没有搜索。

  杨致远的离开会否让雅虎未来更加曲折,这到不一定,雅虎有非常强势的品牌底蕴,一时半会还不容易击垮,而且很多看新闻的网友也都会选择雅虎并非其它。庞大的用户是雅虎生存的依据,在早期开发的邮件、新闻等方面的业务也足够使它活得很好。雅虎也远非大家想像中如此脆弱,实际上金融风暴已经证实,大家的日子似乎谁也不比谁好到哪里去。

  紫色,是雅虎的颜色,在西方,紫色代表尊贵,财富的象征,而在未来雅虎这位经历曙光和阴霾的互联网巨人如何挽留这份尊贵是留给下任CEO面前的一大问题。

2008-11-06


  谷歌G1发布后,虽然美国用户很捧场在发售当日排起长长的队伍,不过并没有当年iPhone横空出世时候那么张扬。即便从日后数据显示有150W的出货量,但是依旧避免不了美国部分地区店面拥有存货。


  G1真的只是智能手机的新生代,和iPhone对比,比他重,而且耳机需要装载软件狗也让一般的耳机无法在G1上使用。
  另外,G1并不像业界期待的那样具有“开放性”,和苹果一样,T-Mobile将限制用户在G1上的VoIP应用。T-Mobile首席技术官科尔·布罗德曼(Cole Brodman)对《连线》表示,“我们希望的开放是取决于用户的。”换句话说,T-Mobile并不希望G1是一款开源手机。



  市场调研机构Jupiter Research手机分析师尼尔·斯特罗瑟(Neil Strother)认为,“G1并不是一款让人耳目一新的手机,但它毕竟是谷歌不错的首个尝试。”
  G1并不是一款超薄、平滑设计的手机,和传统智能手机巨头多普达S900对比,其多普达S900的基础功能,G1都具备,但是缺乏创新成为他的诟病。他没有没有多普达S900的中有一个TouchFLO 3D用户界面这样的创新功能,也没有多普达S900那样可以更具环境亮度传感器还可以周围的环境自动调节屏幕的亮度的功能。


  G1有白、棕、黑3种机身颜色可选,不过严格看下来G1的机身颜色设计,显然没有多普达S900鲜亮,和高贵。另外根据G1的定价判断,或许他也仅仅是定位于中低端市场,而对于高端用户来说,有很多的选择要比G1好很多。
  谷歌联合T-Mobile发布G1,后者在美国还正在进行3G网络建设,G1的内置Wi-Fi连接功能可以帮助客户连线,但这并不足以让挑剔的用户感到满意。因为诸多手机厂商Wi-Fi也只是他们的老功能。